怎麼處理掉帶團體前的焦慮

 今天在治療團體後的檢討時,有位學生問我:

「老師,你『以前』剛開始上台帶團體的時候,會不會覺得很焦慮?」學生還特別強調「以前」大概是覺得焦慮只是我在「當實習生時」才會有的感受吧?

我笑了笑,對他說:「不只是以前啊,我『現在』要帶團體之前,也還是會感覺到焦慮啊!」

這個回答,明顯讓學生有些意外。

我想起曾經聽過一位演講大師的分享,有人問他:

「請問你是怎麼克服上台的緊張感的?」

他的回答很讓我印象深刻,他是這麼說的:

「我從來就沒有克服過上台的焦慮。即使到現在,每次要上台前,我仍然會緊張到不行。不過,因為已經有很多次上台的經驗,因此我只要一上台,就能立刻進入專業模式。」

這段採訪讓我豁然開朗,原來像他那樣的大師一樣會焦慮,那我就放心了。

焦慮來自對任務的重視

「如果你在帶團體前會焦慮,這其實代表『你很重視這件事』。」我對學生說。

大家都討厭焦慮的感覺,常常把它視為一種負面情緒。但也只有當我們真正重視一件事情、擔心它的成敗、擔心過程是否順利,才會產生焦慮感。如果今天對一件事完全無所謂、無要無緊的,當然就不會焦慮了。

「可是,這是我想要你們變成的樣子嗎?」我問學生,學生搖搖頭,我接著說「如果你們對於要帶團體都完全不焦慮,這我反而更擔心。」

因此,適度的焦慮其實是一種證明,表示自己真的是很認真在面對這項任務。比起試圖消除這種焦慮,我反而覺得這種焦慮其實是很有意義的,能讓我們變得更好。因為每當我們感到焦慮時,這份感覺會促使我們投入更多準備、去細心檢視細節,確保過程能夠順利進行。

正是這種重視,讓我們有動力去做更多的準備,減少錯誤的可能性。

當然,還有另一種焦慮的來源,是因為「不熟悉」。

焦慮的另一來源:對於任務不熟悉

剛開始上學的小孩會分離焦慮,是因為他對「學校」還不熟悉。

第一次開車上路會緊抓方向盤,是因為他對「駕駛」還不熟悉。

剛入社會的菜鳥會很緊張,是因為他對「職場」還不熟悉。

但這種因為「不熟悉」而產生的焦慮,會隨著我們的經驗增加、隨著對環境變得更熟悉之後,就會慢慢減少。

所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透過事前準備、不斷練習和累積經驗來減少這種不安。

而針對帶團體,我的建議就是先做好充分的準備,然後配合一些現成的架構,來檢視自己的團體有沒有需要改善的部分。

建立清晰的架構,減少不確定性

「老師,你說的架構,是『Cole的七步驟團體』嗎?」學生問。

「嗯,七步驟是一種流程順序上的架構,確實也是能幫助我們檢視自己在團體帶領過程有沒有漏掉的部分。但針對團體設計的具體內容,你們需要的是參考架構(Frame of Reference, FOR)」

例如,很多學生雖然都會引用、但卻不太清楚怎麼用的「獲得性參考架構」,因為裡面包含了學習理論,就會建議我們在設計團體時,從「動機、練習、回饋」這三個層面來檢視。比如說,活動的媒材可以引起學員的興趣嗎?在活動中會有重複練習的機會嗎?還是整個活動只會練習到一次,那這樣練得起來嗎?最後,有什麼環節可以給予具體的回饋,讓成員知道自己的表現如何?

把這些問題想過,你就會把你原先設計的活動團體,再調整成對成員有幫助的治療團體。這就是參考架構的功用,給我們具體的指引,幫我們確認自己的設計和目標的方向是一致的。

而不同的參考架構,就會有不同的重點提示,提供不同的思考方向,幫助我們檢視整個團體活動的設計是否符合最初設定的目標,確保活動內容真的能幫助到病人。

依循這些架構來調整活動,應該也可以一定程度地減少你準備帶團體的焦慮。

「好,做到這一點之後,就可以減少不少焦慮了。但再怎麼準備都沒辦法完全消除。」

因為不管你再怎麼完美的準備,多少都會發生意料之外的情況。

「所以我們該做的,不是想辦法學習根除焦慮的方法,而是接納焦慮的存在,學習即使處在焦慮的狀態,仍然能做事的方法。」

即使焦慮,仍然前行

我覺得,所謂的專業,並不是不焦慮,而是即使焦慮,仍然能把事情做完。

學習接納焦慮的存在,帶著焦慮前行。如果要等到不焦慮才行動,那我們大概永遠都不會行動。接納焦慮就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只要不過度焦慮就好。

將它看作是提醒我們專注、投入的信號。當我們學會與焦慮共存,焦慮就不會是障礙,而是督促我們準備更充分、面對挑戰的夥伴。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ACLS-5評分標準 (艾倫認知層級皮革測驗,Allen Cognitive Level Screen Assess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