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架構的前提 -- 「基本假設」(Basic Assumption)跟「理論基礎」(Theoretical Base)

我在上一篇文章的最後介紹到,如果依照邏輯三段論的概念,可以將參考架構分成三個部份,分別是:

  1. 前提
  2. 指標
  3. 結論

所有的結論必須要至少產生自兩個以上的前提,而我們的參考架構就有兩個前提:



基本假設(Basic Assumption)跟理論基礎(Theoretical Base)。後面所有的資訊都是從這兩個前提推導出來的,因此這兩項非常地重要,從我個人的經驗,我認為要了解一個參考架構的話,最重要的就是先看懂這兩個部份。就像三段論的前面兩個前提一樣重要,如果前提的說明不夠清楚,後面的推論就必然出現問題。
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說明一下前提,也就是「基本假設」跟「理論基礎」兩個段落。





基本假設(Basic Assumption)


所謂的基本假設,意思是不需要特別證明或說明,大家一聽就會懂的概念。舉個例子來說,就像前一篇文章說的三段論的第一句話:如果下雨的話,地板會濕。

下雨會讓地板濕掉,這應該是常識吧?沒錯,在基本假設裡面,寫的都是這種看了會覺得「呃,這有寫出來的必要嗎?」的基本常識(通常是這樣啦)。雖然是基本常識,但還是要寫出來。為什麼?這是為了要順利地推論出後面的資訊,因此列出這些常識還是相當重要的。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過自己腳下踩的地板?或許只有現在我講到,或者當你走在空中步道時才會注意到吧。基本假說在參考架構中的角色,就像是在我們生活中的地板,重要到無所不在,但也無所不在到被人忘記。


我們都習慣走在地面上,習慣到足以忘記地面的重要性

基本假設裡面寫的幾乎都是這種類似於地板的東西。講好聽一點叫舉世通用,講難聽一點,就跟前面的三段論的例子一樣,是想也知道的廢話。就因為這些內容想也知道,有些書籍為了節省編幅,會把基本假設放進理論基礎的段落一起講。有些甚至乾脆就省略掉了…

舉個例子來說,在實習生最喜歡拿出來用,也最常用錯的「獲得性參考架構」當中,它的基本假設有一項:「一個人所處的環境會影響這個人的學習過程。」這件事真的是人人皆知,即使沒有現代科學的基礎,連西元前三百年的孟母都知道這個道理,因此他們才搬了三次家。




雖然如此,但我建議最好還是讀一下這些基本假設(或所謂的常識)。因為這些畢竟是要用來推論出後面結論的基本資訊。先讀這部份,就能夠對於後面的發展先劇透一下。

一樣用獲得性參考架構的例子來說,既然又提到「所處環境」,又講到「學習」,那麼相信後面的推論過程一定跟這些關鍵字脫不了關係。


理論基礎(Theoretical Base)


相對於基本假設,接下來我要講的「理論基礎」這一段,讀起來可能會稍稍麻煩一點點。所謂的理論基礎,就是將各種理論當中可以幫助我們繼續推論下去的部份拮取出來,綜合出後面的四個部份。
這裡的理論,可不只有生物醫學相關的理論喔!像是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各種科學哲學領域都有可能包含在內。




所以這些設計出參考架構的作者,基本上都是某種程度的跨界天才,能融合不同領域的理論,將其應用在臨床上,真的是相當了不起。然而這也造成所有描寫參考架構的書籍遇到一個困境:到底要說到多詳細?

什麼意思呢?對書籍的作者來說,要透過書本上的文字來說明各家理論,如果寫太詳細了,會讓文章的篇幅過於冗長,不知從何看起;寫得太精簡了,卻又讓人難以看理與理解。




然而,我們這一代人相當幸運,因為有了網路的出現。許多的資訊都可以在上面多方面地取得。
因此,我會建議在讀的過程中,可以先記錄下所有看到的理論名稱以及發展的作者,甚至是一些專有名詞,然後以此作為關鍵字上網搜尋,網路上有的是海量的參考資料。
你覺得網路上的資訊很多,到底要看哪一個才好呢?我會建議,每一個理論至少找到三個解讀的網站,甚至是一直找一直找,找到你覺得終於初步看懂為止。





為什麼要看那麼多網頁?


說個我自己的經驗好了。你玩過桌遊嗎?在台灣桌遊快要流行起來那段熱潮,我有幸能有朋友向我介紹桌遊這項娛樂。我愛上桌遊之後,便常常上網查看各種桌遊的資訊,如果看到喜歡的桌遊就買來找朋友玩。當時跟一個有名的賣家面交一款有點複雜的遊戲時,我們的對話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你知道怎麼玩嗎?」那個賣家問我。
「知道啊,我有上網看遊戲介紹跟規則。」我說。
「你這樣就知道怎麼玩嗎?」他非常吃驚。

其實如果光看一個網站,如果是比較複雜的遊戲,我確實是無法完全看懂,也無法判斷好不好玩。但是一個網站看不懂,你可以多看幾個啊(笑)!

每個網站上的說明,畢竟都不是原版說明書,一定會有各自的偏頗。但是透過多個網站,將資訊疊加起來,缺漏跟錯誤的部份就可以被補足。而當中那些重要的部份則會一再出現,你就可以至少看三次以上。





參考架構的理論基礎其實也是一樣的,如果原版的說明太難懂,自然會有一些人用自己的視角試著說明或解讀,並放在網頁上分享。不過相對來說當然會有一些缺漏,不過沒關係,只要再多看幾個版本的解讀,你就可以更接近正確的理解。

舉例來說,獲得性參考架構的理論基礎當中,出現了哪些理論跟關鍵字呢?當中包含有「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以及「學習原理」(principle of learning)等等。學習原理當中的關鍵字包含則有「準備律」、「練習律」、「效果律」等等。另外,說到操作制約,它跟古典制約又有什麼不同呢?

在這裡,我先出個小作業給你,讓你先上網查一查。查完後也可以順便動動腦:如果是你,在有了這些前提後,你可以推論出什麼資訊?歡迎把你的想法留言在下面。

敬請待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ACLS-5評分標準 (艾倫認知層級皮革測驗,Allen Cognitive Level Screen Assess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