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漫畫填空這個活動也可以用獲得性參考架構?

在上一篇文章裡,我示範了一下怎麼使用分析性參考架構的原則,在職能團體中應用「漫畫填空」這個活動媒材。那今天我們就來繼續用同一個活動媒材,但是換成使用獲得性參考架構(Acquisitional Frame of Reference),讓你看看這個活動可以怎麼運用獲得性參考架構。



希望透過這種實例的比對方式,能幫助你更具體地了解這兩個參考架構之間的差異,也更清楚該怎麼應用。



首先,我們先來復習一下,獲得性參考架構主要的理論基礎是「學習理論」。由心理學家桑代克(Thorndike)所發展出來的學習三定律分別為:準備律(Readiness)、練習律(Exercise)、效果律(Effect)。

其中的效果律,指的是如果在學習後能獲得愉悅或滿足,學習成果就會被強化;反之如果事情連結到不開心的感覺,就會弱化學習效果。好的,請你先記住這些概念。

再來我們要思考的部分,是到底要讓個案透過獲得性參考架構學習什麼?

很多初學的職能治療師(特別是學生)很容易犯一個錯誤,以為不會任何一種「能力」(ability)就應該使用獲得性參考架構。但其實獲得性參考架構的介入範圍是在「行為」(behavior),也就是當一個人無法對應當下環境做出合適的行為時,他就需要用獲得性參考架構的一些原則來介入。



上次的文章裡面寫到,如果我們是要用分析性參考架構來運用這個活動的話,當你看到個案寫出一些很奇怪的東西時,應該要用不評斷的原則去處理。那今天我們來思考一下,如果換成獲得性參考架構,你會怎麼處理這個狀況呢?

這時候其實比較好的方式,我個人認為,反而是要直接讓個案知道,他寫出這樣的答案其實很不合常理。為什麼呢?因為獲得性參考架構所使用的理論是「學習理論」,而如果要應用學習理論,要做什麼才能達成好的學習的流程呢?



沒錯,就是在他學習的過程中給予回饋(feedback,或譯「反饋」)。所以在獲得性參考架構中,針對個案的表現馬上給予反饋,並讓個案清楚知道,是很重要的。我認為,甚至可以說是整個活動中的關鍵。個案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要有回饋,才知道自己做的到底是對還是錯。

因此,當你想對一個團體成員在此時此地使用獲得性參考架構,而他在進行這個填空的活動中,寫出一些很不合邏輯或情境的對話時,我會建議你就應該要立即地回饋,讓他知道哪裡有問題。這樣才符合我們的目標:讓個案習得適切的行為,幫助他更能適應自己的職能角色。

有的時候也可以透過其他成員寫的內容,讓發現只要能寫出適切對話就可以得到鼓勵,進而達到社會學習的過程。不過,有的時候可能整個團體都沒有可以當範本的成員,這時候我就會在成員都完成後再來示範(demo)自己的做法,幫助他們看到一個適切的參考做法是什麼。

舉一個我實際帶團體看到的例子好了。其中有個團體成員,他常常在對話過程中不自覺地講出一些白目的話,冒犯到其他人。他在第二格下半的對話框(看到別人撐起雨傘時)裡面寫:

「你這樣會不會被雷擊啊?」


你聽到這樣的對話內容,覺得如何呢?如果是你在帶團體,又會怎麼介入呢?

我自己的做法是,先用一種不帶攻擊的語氣讓他知道,我覺得這樣的對話有點怪。不過因為他是一個認知功能還不錯,但是對於社交情境判斷能力還沒有那麼好的個案,因此他還是沒辦法完全體會為什麼這樣會怪。因此我就帶著他想像一下:

「今天你想像一下,如果你跟朋友一起出門,然後看到快要下雨了。這時候你朋友他有帶傘,正要撐起來的時候,你對他說『你這樣會不會被雷擊啊?』。請問你朋友會怎麼想?」

「喔,那他一定會覺得這樣講很白目啊。」他不假思索地回答。



在停頓想了一下之後,他睜大眼睛說:「喔~~我懂了。所以在一般的情況下,當人家要撐傘的時候說會被雷擊,是很奇怪的。」

在上面這段對話當中,我是透過「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的訓練技巧,幫助個案反思自己所寫的內容。因為這種方法需要一定程度的內省能力,所以對於ACL層級(艾倫認知層級)在5以上的個案比較可以適用。

而對於認知功能比較不足的成員,直接指導或示範合適的作法,可能會比較容易學習到正確的內容。

接著我就示範自己寫的對話內容給所有成員看,於是這個個案就又可以得到更佳的學習效果。


你也可以在下一次的職能治療團體試看看用這些技巧來帶這個團體,會收到不錯的結果喔!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ACLS-5評分標準 (艾倫認知層級皮革測驗,Allen Cognitive Level Screen Assess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