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原來獲得性(Acquisitional FOR)跟分析性參考架構(Analytical FOR)不能同時用!
獲得性參考架構(Acquisitional Frame of Reference)跟分析性參考架構(Analytical Frame of Reference)在根本的邏輯上其實是互相矛盾的
在以前的文章裡,我們說到職能治療的參考架構其實是一種三段論的邏輯推演。
如果對於三段論的概念不太懂,這也不能怪你。因為我們的學習歷程中其實並沒有針對這個基礎中的基礎多做說明及加強。但我還是鼓勵你要試著了解一下,因為這可以幫助你看得懂更多事情。
三段論說得更白話一點,就是一種「因為…,所以…」的句子。只是它前面的「因為」需要有兩個以上,因此一個三段論的推論,可以看成:「首先…,另外又因為…,所以…」這樣的句子。這例句實在太重要了,讓我再說一次這個句子:
「首先…,另外又因為…,所以…」
你可以用這個例句,套用我上次舉的那個下雨的例子看看:首先,如果下雨的話,地板會濕。另外又因為剛剛台北市下雨了,所以台北市的地板是濕的。
讓我們回到參考架構來看看。每個參考架構都會有一些基本假設,以及理論基礎。
如果基本假設不同,就會因為推論的前提不同,而導致後面的結論有所不同。
而這兩個參考架構,在基本假設上面已經互相矛盾,也就是在我們的例句裡面的「首先因為」互相矛盾,因此後面的推論就會得出完全互相矛盾的結論。
這是什麼意思呢?
對於分析性參考架構來說,即使一個人他的基本生理、認知、行為能力等等功能都沒問題,但是只要他內心有許多衝突沒辦法解決,他就需要花費多餘的能量來壓抑這些一直要浮上來的衝動。
這些浪費掉的能量,就無法用在平時的生活上,也就無法表現出原來應有的能力,因此導致無法好好過功能良好的生活。就像是圖中這個女人一樣,如果她必須一直壓著這個浮條不讓它浮上水面的話,她就無法好好游泳了。
所以只需要解決掉這些衝突,或是讓這些衝突浮上台面,原本擁有的功能就可以正常表現出來了。就像是如果放掉這個浮條,或是不要求一定要壓在水底,這個女人就可以正常游泳了。
但獲得性參考架構就不同了。對於獲得性參考架構來說,一個人之所以無法表現出功能良好的生活,是因為他本來就沒有學到(或沒有學好)能讓他好好生活的行為,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與周圍環境好好地互動。跟他內心裡有沒有衝突完全沒關係。
比如說,如果一個男生從小就沒有人教過他怎麼依照場合穿著,那他可能就會變成上面這樣。如果穿著這樣要去竹科上班,我想應該是沒什麼問題。但如果你穿這樣想要去追求心儀的女神,會被打槍的機率我想是接近100%。
這就是如果沒有習得應該有的技能或行為所造成的結果,導致一個人沒辦法好好地與環境互動。而獲得性參考架構就是要透過學習理論的概念,幫助一個人學會他應該要有的技能或行為。只要這些技能或行為學會了,就可以回復正常生活。
比如說,上面這位工程師,如果有人教會他穿著,那他能追到女神的機率自然就會比較提高。即使他的內心裡面真正喜歡的其實是二次元少女,至少不會讓女神每次聊天都去洗澡。
我說到這裡時,你注意到了嗎?
分析性跟獲得性這兩個在基本的概念上就有著完全矛盾的差異。
在以前的文章裡,我們說到職能治療的參考架構其實是一種三段論的邏輯推演。
如果對於三段論的概念不太懂,這也不能怪你。因為我們的學習歷程中其實並沒有針對這個基礎中的基礎多做說明及加強。但我還是鼓勵你要試著了解一下,因為這可以幫助你看得懂更多事情。
三段論說得更白話一點,就是一種「因為…,所以…」的句子。只是它前面的「因為」需要有兩個以上,因此一個三段論的推論,可以看成:「首先…,另外又因為…,所以…」這樣的句子。這例句實在太重要了,讓我再說一次這個句子:
「首先…,另外又因為…,所以…」
你可以用這個例句,套用我上次舉的那個下雨的例子看看:首先,如果下雨的話,地板會濕。另外又因為剛剛台北市下雨了,所以台北市的地板是濕的。
讓我們回到參考架構來看看。每個參考架構都會有一些基本假設,以及理論基礎。
- 「首先」,指的就是「基本假設」。
- 「另外又因為」,指的就是「理論基礎」。
如果基本假設不同,就會因為推論的前提不同,而導致後面的結論有所不同。
而這兩個參考架構,在基本假設上面已經互相矛盾,也就是在我們的例句裡面的「首先因為」互相矛盾,因此後面的推論就會得出完全互相矛盾的結論。
這是什麼意思呢?
分析性參考架構(Analytical Frame of Reference)
對於分析性參考架構來說,即使一個人他的基本生理、認知、行為能力等等功能都沒問題,但是只要他內心有許多衝突沒辦法解決,他就需要花費多餘的能量來壓抑這些一直要浮上來的衝動。
這些浪費掉的能量,就無法用在平時的生活上,也就無法表現出原來應有的能力,因此導致無法好好過功能良好的生活。就像是圖中這個女人一樣,如果她必須一直壓著這個浮條不讓它浮上水面的話,她就無法好好游泳了。
所以只需要解決掉這些衝突,或是讓這些衝突浮上台面,原本擁有的功能就可以正常表現出來了。就像是如果放掉這個浮條,或是不要求一定要壓在水底,這個女人就可以正常游泳了。
獲得性參考架構(Acquisitional Frame of Reference)
但獲得性參考架構就不同了。對於獲得性參考架構來說,一個人之所以無法表現出功能良好的生活,是因為他本來就沒有學到(或沒有學好)能讓他好好生活的行為,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與周圍環境好好地互動。跟他內心裡有沒有衝突完全沒關係。
比如說,如果一個男生從小就沒有人教過他怎麼依照場合穿著,那他可能就會變成上面這樣。如果穿著這樣要去竹科上班,我想應該是沒什麼問題。但如果你穿這樣想要去追求心儀的女神,會被打槍的機率我想是接近100%。
這就是如果沒有習得應該有的技能或行為所造成的結果,導致一個人沒辦法好好地與環境互動。而獲得性參考架構就是要透過學習理論的概念,幫助一個人學會他應該要有的技能或行為。只要這些技能或行為學會了,就可以回復正常生活。
比如說,上面這位工程師,如果有人教會他穿著,那他能追到女神的機率自然就會比較提高。即使他的內心裡面真正喜歡的其實是二次元少女,至少不會讓女神每次聊天都去洗澡。
我說到這裡時,你注意到了嗎?
分析性跟獲得性這兩個在基本的概念上就有著完全矛盾的差異。
- 分析性:一個人本身的行為能力沒有問題,只要解決他的內心衝突就可回復正常。
- 獲得性:一個人的行為能力並沒有學習好,只要讓他學會在特定環境中該有的行為,就可回復正常。
所以分析性參考架構適合處理的,是那些原本沒有問題,但因為有一些內心衝突才讓自己失能的那些人。而獲得性參考架構適合處理的,則是那些本來應該做出合適當下情境的行為,但卻沒學過或沒學好的那些人。
一個有,一個沒有。
一個有,一個沒有。
敬請待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