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架構的基本組成

我在前面的文章「為什麼需要學習參考架構」當中有提到,參考架構的存在目的就是為了要幫助新手更快地進入狀況,就像食譜對於烹飪新手一樣重要。然而,相信也有很多職能治療的新手跟我一樣,也曾在面對參考架構時一頭霧水,相看兩不厭,越看越討厭。



為何會看不懂參考架構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我個人認為,是因為沒有辦法先了解參考架構的組成內容,也就無法更進一步了解每個組成內容的存在目的。

先來聽個你應該很熟悉的故事吧!

在古代有位國王,有天心血來潮,叫大臣找來幾個盲人讓他們摸象。等這些盲人摸完之後,就問問他們覺得大象長什麼樣子,摸到象牙的人說:「大象長得跟矛一樣」。摸到象耳朵的人說:「大象長得跟扇子一樣」。摸到象鼻的人說:「大象長得像蛇一樣」。摸到腳的人說:「大象長得跟樹幹一樣」。摸到肚子的人說:「大象長得像面牆一樣」。摸到象尾的人說:「大象長得跟繩子一樣」。

其實他們摸到的都是象,也都不是完整的象。



但是,如果大臣在盲人摸到象牙時,告訴他「這是大象的前面,是牙齒的部分。」的話,故事又會變得如何呢?

這時候盲人就會說「喔,原來他的前面長這樣!」於是他會在摸完前面的牙齒、象鼻及耳朵後說「那我要再摸摸中間的部分。」於是在摸完象背、象腳後,又摸完後面的象尾。在摸完幾個關鍵的部份,同時也知道他們之間的位置關係,就可以大體知道象的模樣了。

在學習參考架構時,很多人其實也是面對類似的困境。在讀的過程都是抓到零散的其中一個部分,也沒有意識到這個部分在整個參考架構中是處在哪個位置。我在之前的文章「參考架構與模式的差別」中有說到,參考架構的功能跟地圖很像,可以提供你相對比較精確的方向。但在使用地圖的過程中,如果沒有線上的google地圖,手邊只有紙本的話,第一步要做什麼呢?首先要做的,就是先找出自己是在地圖上的什麼位置。而面對參考架構,其實也是一樣的。
看紙本地圖,首先就得要找到自己在地圖上的哪裡

要怎麼看懂參考架構呢?


既然是叫「參考架構」,那我們就需要從「架構」的角度來看。當你接觸到一個參考架構時,首先要看大標題,將各個段落區分出來。一般來說,一個參考架構主要有六個段落,分別是:
  1. 基本假說(Basic Assumption)
  2. 理論基礎(Theoretical Base)
  3. 功能-失能的連續體(Function-Dysfunction Continua)
  4. 評估指標(Guide for Evaluation)
  5. 現況與目標的關係(Postulate Regarding Change)
  6. 介入的指引(Postulate Regarding Intervention)
圖片取材修改自OccupationalTherapyOT.com

這六個段落的名稱,有時候在不同的參考書籍上用會不同的名稱,甚至有些書籍不一定會全部都列出來。但大致上,我們可以把一個參考架構切分成這六個部份來了解。它的每個部份都有其存在的目的以及功能,這部分我會在之後的文章來一一介紹。

這六個段落之間的關係,有點像邏輯的三段論。你說什麼是三段論嗎?這是在邏輯推理當中最最基礎的推論法,它的重點在於,所有的結論都必須要從另外兩個前提來推導出來。讓我來舉一個例子來給你聽:

  • 如果下雨的話,地板會濕。
  • 剛剛台北市下雨了。
  • 所以台北市的地板是濕的。

如果下雨的話,地板會濕
剛剛台北下雨了
所以台北的地板是濕的





------------------------>


邏輯三段推論


剛剛前面這三句話,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就是叫三段論。要先有前面的兩個前提,然後才能依照這些前提給予的資訊,進而去推導出後面的結論。如果得到的結論超出前面兩個前題所給的資訊,就不是正確的推論。比如說:
  • 如果下雨的話,地板會濕。
  • 剛剛台北市下雨了。
  • 所以台中剛剛也下雨了。
最後一句的推論就是有問題的結論。即使運氣好,台中剛剛還真的下雨了,但這種推論的方式就無法說服人,也沒辦法應用在別的地方。

或許你會覺得,這前面三句不是廢話嗎?我不用完整的三句也知道啊!
千萬不要小看邏輯的重要,這可是讓西方科學及哲學發展的重要基礎。而職能治療又正好是科學及哲學的結合。因此學會邏輯可是很重要的,只可惜我們過去的教育裡面並沒有好好地教導過邏輯的推演。我自己也是大學時因緣繼會之下修到了邏輯課,之後才意識到參考架構其實就是一種邏輯推論的過程。

在前面舉的例子中,這三句話你會馬上就看得懂,是因為它的結構相當簡單,所以可以一眼就看懂。但是如果結構變得比較複雜了(像是我們要面對的參考架構),就沒那麼容易了。



因此,我將參考架構的這六個段落又再依照三段論的關係,將它們兩兩分成三個部份:
  • 前提:包含了「基本假說」以及「理論基礎」。由這兩個前提來推導出後面的所有資訊。
  • 指標:包含了「功能-失能的連續體」以及「評估指標」。是從前題推出來的,用來讓人知道個案的所處位置。
  • 結論:包含了「現況與目標的關係」以及「介入的指引」。也是從前題推出來的,說明要怎麼做,要遵循哪些原則,就可以讓人從失能變得有功能。


好的!今天就先講到這裡,我會在之後的文章再詳細地說明每一個段落的意思。

敬請待續……


參考架構的前提 -- 「基本假設」跟「理論基礎」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ACLS-5評分標準 (艾倫認知層級皮革測驗,Allen Cognitive Level Screen Assessment)